页面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梁文道:文革中三岁男孩为何被打成反革命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凤凰卫视2月17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要了解今天的中国,我们常常必须回顾过去,但是你如果真的回顾过去,比如说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到现在的60年里面,你会发觉我们面对的是一团很复杂很烦琐的一堆东西。而且这60年实在太大太大,那你怎么去掌握它,怎么样在这乱成一团的麻线里面为它理出一个头绪呢?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样去用一些词语为标准,或者为一个线索去能够找到理解今天的中国或者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入门的口径、一个方法。后来我发现,原来很多人都跟我的想法很相似,大家都是从词汇下手去想办法理解中国。但是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的手法来处理这些词汇。

比如说我今天跟明天就要给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本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作者就是有名的小说家余华。余华过去给我们的印象,他会写一些散文,他也谈过音乐。当然他的小说最为出色,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他对社会乃至于政治问题提出一个态度非常鲜明、甚至有时候非常尖锐的很正面的一个看法。但是我很意外地发现,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余华非常清晰地站出来告诉大家,他对今天中国的看法。然后他用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就是选了十个词汇,用这十个词汇来表达来整理他对60年来中国的一些演变的一些了解跟认知。

比如说这里面他提到了一个词汇叫"人民",那么他对"人民"这个词汇的解释其实也很能够看出来,就是我们左右的这些了解的中国的词汇,它们本身好像有点不牢靠,你没办法把它抓下来放在手中,贴在地面上的这样一种特性。例如他这么样讲,他说"我在写下这个词汇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错了,或者说写的不像是人民,我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睁开眼睛后觉得它有点像了,我再次闭上眼睛,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终于确定自己没有写错。这个词汇就是这样,让我有时候陌生有时候熟悉。我不知道在今天的汉语里还有哪个词汇像人民这样处境奇怪,它无处不在,同时又被人视而不见。"为什么无处不在,我们法院是"人民法院",检察是"人民检察","人民"这个词到处都出现,但是这个"人民"这个词很多时候像虚词一样。他用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像现在讲一些人搞空壳公司借壳上市一样,谁都可以借着"人民"这个词,借它这个壳来上市搞点什么。

但是除了像"人民"这样的一个字眼到处都用,然后用到一个我们都不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词之外,还有一些词也是过去中国人很习惯用但是现在迅速贬值的词,他讲的是"领袖"。为什么他说领袖这个词贬值得厉害呢?比如说他讲今天中国各个领域都有领袖层出不穷,什么青年领袖、少年领袖、未来领袖、创新领袖,地产领袖、IT领袖、传媒领袖、商界领袖和企业领袖,让他吓一跳。为什么呢?因为他说他记得他年轻的时候,小时候文革的年代,领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一个人能用,那是谁,当然就是毛主席。余华就提到,"我的妻子告诉我,她过去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个工会主席,姓毛,小镇群众也叫他毛主席,他就很自然而然的答应了,文革之后他就被打倒,罪行就是让世界上出现了两个毛主席。他解释,他说是人家叫我毛主席,但是打倒他的革命群众就说,你可以不答应。"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些我觉得更有趣的小例子,比如说这里面就提到余华自己,他说他小时候,小学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因为把毛泽东的肖像折叠了,让毛泽东脸上出现了一个十字架般的影子。她因此被打倒,我们都叫她小反革命分子,她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痛苦流涕,口齿不清地交待自己的反革命罪行。后来在这个批判大会之后呢,一年级的学生被老师召集到一起,要求这些一年级的小孩子揭发其他隐藏在同学中的小反革命分子。结果除了刚才那个小女孩又有一个人被揭发了,那么这个被揭发的孩子,他三岁,揭发他的是他家邻居的男孩。那么这个三岁的小孩,怎么又是个小反革命分子呢?就是因为有一天在黄昏的时候,他看着这个太阳真是夕阳西下无限好的时候,他很感慨的,三岁小男孩说一句"太阳掉下去了"。这个太阳当然就只有毛主席才是太阳对不对,你如果说太阳掉下去了,你的心,你用心是多恶毒呀!于是这个三岁小男孩也被打倒了,是个小反革命分子。

那么,余华我们知道他是很喜欢写文革期间的一些经历跟故事,跟平常别人讲话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比较密集地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他怎么描述他在文革之中的经历跟他后来阅读写作成为一个作家的关系。这个我觉得很有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形容那个年代,大家无书可读,然后遇到书是多么的饥饿,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但是我觉得余华在这里面就提到,无书可读的状态怎么样帮助他成为作家。

所以现在说我们不是有很多手抄本,或者叫灰皮书,传来传去那些书,传来传去的很多外国名著小说不是很多都掉页了,没了结局对不对?那么于是当时一些渴望读书的人拿到一本书,好不容易能够有书看了,结果结局没有了怎么办?余华在这里面就说了,他说他开始自己去设想故事的结局,就像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更妙的是他后面讲到他写作,他一开始写作的其中一个契机就是,除了刚才讲这个虚构故事,就是写大字报。而当年的大字报他特别强调到了文革后期,捉奸的热情空前高涨,差不多期待了文革早期的革命热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把自己偷情的欲望转化成捉奸的激情,然后大伙像他这些写大字报呢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写人家怎么偷情,怎么去捉奸的大字报里面得到了莫大的快感。

来源:凤凰网

链接: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1_02/18/4738580_0.shtml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39139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转帖】中国家长必须要知道的N个真相!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2-17 通过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作者:sign.in.me

1、教科书里的内容并不高级,很多地方可以用低级来形容。



2、如果您的孩子《语文》考试成绩总是很高,那么您要小心了,您的孩子基本上就没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了。



3、如果您的孩子《数学》、《物理》、《化学》学的很好,值得您骄傲,但您不要忘了,这些知识在他成年后,大多用不上。



4、学校会让你们购买教辅,您觉得教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可是,您不知道教辅大多数都粗制滥造,出版社的编辑不让自己的孩子读教辅。


5、大学里总有学生跳楼。



6、编写政治思想、道德、哲学教材的人自己的思想就很混乱。



7、天天跟您的孩子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人自己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不要以为读了大学就走上了康庄大道了,您的孩子在大学里干的最多的大多是谈恋爱,他出大学的那天就是他失业的那一天。



9、真正能够帮的上您的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社会上学习和培养的。



10、大学的掌权者很多都不是有责任心的知识份子,也不是管理专家,而是很粗俗的官僚。



11、中、小学里,思想和行为变态的老师比例很高,有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2、很多人办教育不是为了您的孩子,更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而是为了赚钱。



13、我们的教育内容里严重缺乏关于生命和爱的教育。即便有,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您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就不奇怪了。



14、学好汉语比学好英语更重要,可惜的是,您的孩子被要求在拚命地学习英语。



15、如果您的孩子初、高中时英语成绩很好,常常在95分以上,按照这个标准,他的英语比美国人都好。可是,您的孩子基本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就是常说的哑巴英语。而有的,一生都没有什么机会使用英语。



16、大学学费这么高,并没有真正地用在学生和教育上。



17、您的孩子在学校里常常浪费粮食。责任不在您的孩子,在学校,因为学校没有意识也没有手段让孩子懂得粒粒皆辛苦,所以,中午晚上大学食堂里学生们丢弃的馒头和米饭不是一般的少。



18、您的孩子和您一样,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但是唯物主义绝非真理,至少,科技最发达的那些国家都没有把唯物主义当作真理,至少,短短几十年树立起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破坏了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却没有成功地再为我们建立一套体系。所以,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榜样以及他们那些伟大的言行在多年后会被我们发现原来很多是被夸张甚至造了假。



19、我们学的历史很多是伪史。



20、学校里频繁的评比、测评、达标等活动大多都是表面文章,背后充满了无知和腐败。



21、科学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理,而且科学的疯狂发展和人类没有节制的欲望的趋势下,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破坏环境,其最终结果是将人类带向绝路,人类最终还是要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而找到真正的归宿。



22、我们的教育严重缺少宗教教育,哪怕是简单的宗教知识的教育,都没有。



23、最不幸的还不是以上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如果地震来临,最靠不住的学校的建筑。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甘粹访谈:和林昭相处的生命瞬间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2-19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作者:老虎庙 | 评论(1) | 标签:林昭, 演讲, 学者, 右派

访问甘粹老人在我是第二次。

前次是为严正学所塑林昭、张志新像落成典礼,我见到了甘粹,接着也不讲究环境,为那难得之机,我邀请甘老直接在餐厅一角做了采访……(这个视频可在这里看到http://v.blog.sohu.com/u/vw/4311839)

记得分手时,甘老邀请我去他家再谈,并且叮嘱我来前打个电话,他好在家等我。在我感觉,老人的谈话不但是为这场典礼在他义不容辞,更似乎对林昭的话题他还有许多要说。我立刻应允老人。却不想世事忙碌,一转眼就过去十个月!我为此深感内疚,在一位老人,尤其是在他,那一段和林昭的际遇史事则每分每秒都在离我们远去、远去。

去甘老家前,我就采访的准备工作特地电话朱毅。话题定位在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14万言书"中的一段"蹊跷"。之所以说"蹊跷",是为了仅仅因此,就使得这部"14万言书"至今流传在世的只有电子文本通过网传,而无任何正式印本。看过林昭的"14万言书"的人里表示过重要意见的有两人,一是甘粹,二是林昭的堂舅许觉民(笔名:洁民)。前者意见认为林昭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显然处于一种非常状态,对这几段文字只可超脱了去解,不可当实。后者则认为林昭所写即是生活中的事实。在如上情况下,若是出版,前者甘粹主张有此几段尚未搞清,似有不妥。后者许觉民意思那就删除这些段落。甘粹认为删除其又违反原作的真实和完整。甘粹将此意见及原告复印件寄给定居美国的许觉民,之后许觉民不再提及此事,似不置可否。就此,林昭"14万言书"搁置下来,至今未能正式出版。至于林昭在狱中部分用鲜血写成此书其真迹,已由林昭的妹妹彭令范定居美国后交由美国某大学图书馆收藏。彭令范是在文革后定居美国,林昭的母亲则在林昭被枪决后两年内精神状况极差,后暴死上海街头,死因至今不明。

在"14万言书"中的那几段文字主要涉及毛泽东和时任上海市长的柯庆施。篇幅多杂,下面仅捡两段供说明上述行文意思。

关于毛泽东--

……作为一个证人林昭在向贵中央党报编辑部认真地陈述了证词之后我正式控告你们的第一看守所所长兼中央委员会主席独夫毛泽东,由于对青年反抗者林昭的非礼之求的邪念和个人意气用事,在刚愎护短和恶意嫉妒的驱使下谋杀了前上海市市长柯庆施氏,并前后附带造成邵式平与刘亚楼之死的两件疑案……

关于柯庆施--

……然而就从四月十日那一天,就从他惊耗入耳的那个早晨起,一种强烈的悲愤的爱情进入了林昭的心灵。为反抗者的叛逆的女囚爱上先生们之已故的上海市长了!这首先是被独夫弄假成真了的!因为他正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去谋杀了柯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柯氏是为林昭而死了!世间还有比这更真实,更永恒,更不可动摇至于地老天荒亘古长恨的爱情吗?尽管林昭在陈诉于柯氏这件事上同样是初心似水示证苍天,但事情既弄到了这种地步,我不爱他也得爱他甚至都非得爱他不可了!对于死者的爱情也就是对于独夫的抗议!爱情强烈到什么程度,抗议就坚定到什么程度!这抗议的意义也许还不仅限于对独夫个人而已!只是在这种抗议的爱情随着柯氏之惊耗入耳填然勃发而充溢于我的全心灵以后,四月十日晚上才会愤恨地迸出那句关于杨八姐的话!或许有些人不作如是观故也不甚相信年青人的说明,但我不去管人家信或不信,我只是叙述自己真实的内心!在这种强烈、悲愤而更惨痛的抗议性的爱情里年青人以自己的血写下了《祭灵耦文》(见附录,在第一看守所写而未完,来到此间后方算告成)。而在这过程中,应着死者如生烈魂的感请,在他四七之期那时,在第一看守所用来囚禁我的那间沾满了我鲜血的小室里,这为反抗者的女囚遵着祖国民间古老的习俗以姬人之名为他立了牌位而成冥婚!……牌位是以自己的血给设的,像对于父亲的那座一样。……他是死了,他的肉体死了!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上帝和世人都将同情愍怜而嘉许我们灵魂在鲜血与苦难之中的结合。也只有这样一种特异的清洁的结合才能配得这青年反抗者之悲凉而愤激的抗议的爱情!假若柯氏活着,那么可以肯定,不论这种爱情或者这种结合都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我们的灵魂而今如何两情缱绻以胶投漆,在林昭可是始终未有稍负自己似水的初心!

先生们,你们将怎么说呢?对着这样一份血的冤状你们所处的地位本来够了尴尬,年青人也明白,而由于这支插曲的出现恐怕就更尴尬了!自来但闻追认党员未闻有追认反革命之说,即使要作此类追认,总也只能根据其生前的行为而不能根据其灵魂的行动。打着无神论者之招牌的你们当然更不能凭着心到神知的死者与林昭灵体冥婚一事来追认他的反革命而列为我们同案!是的,他的灵魂感应而请求我嫁他,而凭着所说那一份强烈的抗议的爱情我慨然同意嫁他并为他守义!这又怎么样呢……

一夜西南陨将星,馀芒千里落中庭。惊啼不意寰天黑,长号方看匣地青。

碧血相陈竟种祸,柔肠寸断奋书铭。平生恸哭先君后,哀愤似今夙未经。

朝朝暮暮暮还朝,遥夜哭公又竟宵。永痛红妆为祸水,漫云慧眼识英豪。

怀红班姬宣海誓,饮恨孟姜赋大招。惨月朱文谁许譩,织成回绵制罗袍。

彻骨伤心知不知,飓风屡搏凌霄枝。迷途良禽原堪惜,遘难池鱼重抱悲。

赛女唯求鸣屈抑,木兰那解寄相思。瑶琴韵断成谶诀,玉轸抛残谢子期!

芳华寂寞第几春,九十韶光亦怆神。北岳义旗光社稷,南冠故剑悼风尘!

摧情孺子伤怀璞,着意君侯请委身。告誓世天由一语:妾为柯氏未亡人!

就是这样,悲愤激越的青年反抗者不惜自居绮罗①之名而委身以嫁了死者。这也是处在我的地位上尽我所能来负起对于柯氏之道义上的责任之一端。凭着这样一种为天理人情所容、为民族风习所许的神圣而清洁的结合,我们的灵魂在现世以至在永生中都再也不会分离!而林昭也就更加具有了为柯氏声冤复仇的道义的权利!苦主的身份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先生们,你们可以不理会柯氏的冥婚,但却不能不确认他的冤死!

原谅我未能全面摘录原作相关文字,仅因篇幅限制。

林昭走了,她走开我们也已四十余年,可是她却从未走离我们现世人的生活处境,不是吗?读林昭"14万言书"犹如读预言,你不得不为林昭的感受而感同身受。预见之所以如此准确,使我不得不以为这四十多年,以致前数十年里,其间无论风雨如何幻变,世事亦不论如何轮回,其实我们始终没能摆脱一个桎梏,那就是顽固的封建专制系统。

听说我们正在拍摄大型系列影画节目《努力走向公民社会》,甘老特别发表看法,因此我们将此次对甘老的访谈安排了进来,为第43集。有趣的是,在这个系列节目中参与演讲的古稀老人已经有六位,他们是何方、杜光、沙叶新、程巢父、刘锡伟、甘粹。而在拍摄计划中的老人还有四位,并且在不断增加中。而节目选题的如此承前,事实上已经在更大范围的中青年中得以启后,这令我们不尽欣慰,说实话,也是我们未曾料想得到的。

【如何看到视频】本次访谈视频纳入《努力走向公民社会》为第43集

□ 通过Youtube(墙)在线直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WPhHEXsylo

□ 高速下载至本地观看 点击http://supermail.263.net:6682/cgi-bin/supermail.fcg?func=downfile&ip=NDE5MDY4MA==&ipfrom=emhhbmdzaGloZQ==

□ 115网盘下载观看 下载http://u.115.com/file/f833b238f0

□ 林昭致人民日报《十四万言》直接下载 下载 http://u.115.com/file/f8c6b511f0

□ 电驴共享地址 点击这里获取http://notepad.cc/share/CPUys4xqWl

□ 备用一个电驴共享地址

ed2k://|file|043-%E7%94%98%E7%B2%B9%EF%BC%9A%E5%8A%AA%E5%8A%9B%E8%B5%B0%E5%90%91%E5%85%AC%E6%B0%91%E7%A4%BE%E4%BC%9A.avi|409977332|26F98546B4EE7AE7947C684531E40787|h=V3VHGXBLG6U4CCEM5IWOHUK3UESPMOSN|/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 义行抗暴,烧黑监狱以催醒国人走以法之治 / 2011-02-13 06:06 / 评论数(13)
  • 陕北农民遥致苏雨桐好 / 2011-02-09 06:30 / 评论数(4)
  • 跟着妈妈来上访 / 2011-02-07 18:27 / 评论数(4)
  • 三种人的过年 / 2011-02-06 09:42 / 评论数(8)
  • 给总理拜年 / 2011-02-03 10:02 / 评论数(17)

  •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美国校园随想:权力制衡与社会公正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2-19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作者:柏蔚林 | 评论(3) | 标签:所见所闻

    当我还是一个小公务员的时候,由于经常被单位里的工会主席叫去帮忙做些体力活,所以对工会做些什么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工会嘛,那个时候有不少的名字,"油工会"、"面工会",后来多了一个"舞工会"。简而言之,基本上就是一个逢年过节米面油的福利组织,每个单位都有,无所不在。美国同样是一个遍地工会的地方,工人有行业工会,警察有兄弟会,教师有教师工会。这么多的工会都是做什么的,当然不是用来开party的,也不管米面油的发放。这些都是很严肃的组织,有自己的章程、全职工作人员,活动经费,律师等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代表会员与雇主(包括政府和私人雇主)进行工资福利和职工权益相关的谈判。后来到了大学里,才发现学校里的学生雇员,竟然也有自己的工会组织。

    美国很多大学的规模巨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加起来,往往可以达到3到5万人,因而学校一般都会雇佣很多的研究生来做教授的助教,否则仅仅依靠专职教授们,正常的教学根本无法进行,质量更无法保证。作为交换,大学一般会给这些学生雇员减免学费的待遇,再加上工资和医疗保险,使这些学生雇员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国内自费留学的热潮兴起以前,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线路,否则凭国内以前的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根本无法负担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作为一种美国社会里的习惯,既然是雇员,就要组织起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学生雇员也不例外。所有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形成组织,团结起来,才有讨价还价的力量,自己的利益必须要自己争取,学生也不例外。形成组织,争取自身利益,早已成为美国社会关系中的常态。

    刚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周里,就有研究生工会的代表过来介绍情况。那个时候,我对于这种学生工会的直接印象就是,一个组织学生做各种课余活动的机构,也就是大家没事的时候凑凑热闹吧。国内大学里的学生会是个什么样子,凡是上过大学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自从前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州政府已经处于深深的经济危机之中,连年巨额赤字,因而教育拨款也大成问题,每年都在大幅度削减之中,搞得学校里人心惶惶。最近研究生工会的邮件里,也一直在报告学校经费削减的问题,尤其是学生雇员的待遇问题。按照学校董事会的报告,学生雇员的数量将会被减少很多,个人工作量会相应增加不少,而另一方面学杂费用也会持续增加。但是对于研究生工会近期的一连串活动,到底意义何在,说老实话,我一直持一种怀疑态度,直到后来有一天,在经过了与一位工会支持者的短暂谈话之后。

    那天又收到了研究生工会主席的邮件,其中有涉及到与校方谈判的事宜,话说的还挺严重。出门刚好看见系里一个学生,好像经常看见他说起研究生工会的事情,于是就顺嘴问了几句,到底这个学生工会整天在忙些什么。这位兄弟倒是真的很热心,一下子给我从猿到人,里里外外讲了一大通。说到最后,我终于忍不住,把脑子里想了很久的问题提了出来,"研究生终究只是学生身份,手里有什么本钱去和学校董事会进行真枪实弹的谈判呢?掌握着几十亿美元预算的校方,会在乎区区一个学生组织的要求吗?"在我的概念中,按照自己见过的国内的惯例,学生组织最多是个花瓶,再怎么样也就只能是学校行政机构特许的"外围"组织,组织成员都是培养对象,能列席个校务会议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能发个言就应该感激涕零、肝脑涂地生死相许了,谁会把你当真呢,不答应你的要求,学生又能如何呢。

    结果这位老兄一听就笑了,说"你说的完全正确,校方可以忽视我们的存在,他们的确曾经从谈判桌走开过,把我们的代表扔在一边"。"我们只是学生,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力量。"他继续补充说,"学校一天也离不开研究生助教,这就是我们提条件的本钱,没有我们,这个大学就无法维持下去"。"但是如果双方实在谈不拢,学生能怎么样呢?",我很有些疑惑。"我们会进行抗议,可能罢工,不是开玩笑的",他回答说。"当然,个人而言,如果最终解决不了问题,没有谁可以强制别人让步,而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机会,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这里,选择雇主是我的权力。如果很多人做出类似的选择,到了那个时候,问题就是学校自己的了。所以谈判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双方都让一步,目标不可能完全达到,但也不会完全达不到。这就是讨价还价的艺术,这也是校方能和学生代表坐下来谈判的根本原因。"

    经历了这一段短短的对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很有些震撼,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一些我以前仅仅听说过,但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概念,让我在后来又感慨了很久。在美国的大学里,学校与学生之间,并不仅仅是一个管理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里同样存在着一个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劳资双方的集体博弈活动。虽然是在校园里,市场经济的法则仍然有效。这里是校园,也是市场。学生工会与校方的谈判,绝不是嘻嘻哈哈走过场,而是要刀底下见菜的。这一点在国内的学校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尽管国内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学生雇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模式。当然在这里我想要说的,并不是两个国家间表面上这样那样的差别,这些东西大家都能轻易地看到。思考得稍微深入一点就能明白,这种区别的背后,其实正是权力制衡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微妙关系:弱势者与强势者如何共生。

    从理论上拔高一点,这个时候就不能不对西方的历代先贤们表示敬佩了。他们毫不隐讳地承认了人类社会几个最基本的事实:政客政党的诺言是靠不住的,政府本身就是个大问题,绝对的权力必定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在自由主义立国的理念之下,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建立起并维护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制度框架。虽然在概念上,现在大家都承认,人生而平等,但也都知道,没有谁在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上能够真正的平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强势与弱势、富裕与贫穷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没人可以否认,美国社会里同样矛盾重重、问题丛生。但由于权力制衡原则的存在,使事实上的弱势者如学生,也可以有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雇佣自由就是其中的原则之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很多社会问题可以得到舒缓,利益分配不至于走向极端。这也就是西方社会里少有"仇富""仇官"现象的原因。

    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在我还很年幼的时候,家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常客,一些很熟悉的面孔,都是父母亲单位里的同事。然而那些叔叔阿姨并不是来聊天的,我经常看见他们痛哭流涕不止,情绪激动到无法自制。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为了工资和房子的事情,来找我的父母亲,陈述自己经年累月的委屈。那个年月里,房子是要"分"的,工资是要"评"的,而最终的决定权,就在单位领导的手里,一个人如果不被领导赏识,工作几十年还全家住在土坯房里,很多年调涨不了一次几块钱的工资,都是很正常的。为了一套房子、一级工资,不知道多少人,要么同事间撕破脸皮,恶言相对,甚至大打出手,要么寻死觅活,精神抑郁成疾,未老先衰。记得我曾经有一次问过父亲,"待遇不好就不要干了,换个地方不行吗"?父亲摇了摇头说,"你也太幼稚了。出了单位的门,你能去哪里?你能解决户口吗?你有接收单位吗?你能接转党团人事关系吗?简而言之,你还能活下去吗?"我一下子就张口结舌了。但转念一想,反问道,"那人不是像奴隶一样吗"?这一次是父亲无话可说了。

    毋庸讳言,虽然同样源自西方,但马列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另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实践,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其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僵化地理解了阶级这一社会现象,理想化地认为阶级是一种可以被消灭的现象,也就是在所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自身的属性不会变化,而阶级对立现象就会彻底消失。但事实上,从马列主义在以往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阶级的利益分化是绝对存在的,所谓"人民内部"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仍然是相互矛盾的。具体到劳资关系上,由于计划经济是这一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当谈及计划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计划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谁计划和计划谁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自然不会存在雇佣自由的理念,因为人仅仅是被作为资源来进行分配的,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当然就更谈不上被允许进行集体博弈,来争取自身利益了。

    而在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之下,强势集团以自我为真理的化身,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权利分配上一边倒的现象,上层权力不受制约,弱势阶层利益则完全没有保障,如此这般,社会利益分配严重不公正,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市场经济下雇佣自由化对中国社会关系的改善,已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惜这一点并没有被太多人认识到。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可悲的是,仍然有很多人在极力否定市场化的重要作用,还在期盼一个全能的大政府,来包办一切,实现社会的公正。而最近的一篇官方社论中,除了一再强调,社会不公正是必然的,也还告诉大家,政府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唯一主体。殊不知,在不受制衡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被剥夺的,可能要远远多于被赐予的,所谓的"公正",更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柏蔚林的最新更新:
  • 从9-11再到9-11 / 2011-02-05 11:12 / 评论数(16)
  • 虎妈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荣耀还是悲哀? / 2011-01-21 22:43 / 评论数(43)
  • 美国校园里的政治"敏感" / 2011-01-14 11:19 / 评论数(13)
  • "在广阔天地里":对美国学生的一点印象 / 2011-01-08 12:10 / 评论数(15)
  • 转基因食品在美国 / 2010-12-30 14:57 / 评论数(13)

  •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