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半瓶醋谈英语与美语的区别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4-1 通过 牛博国际 作者:芦笛

适才见到老加说加拿大的英语与美国的英语有区别,令我十分意外。我的英语很差,根本也就听不出加拿大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来,正如我听不出英国英语与澳大利亚英语的区别一般。英美发音区别倒再明显不过,但加拿大与美国,英国与澳洲的发音区别,我就没本事区分了。虽然本地人曾试图告诉我怎么区分,可我听来听去完全是一回事,别说英国英语与澳洲英语发音对我来说毫无区别,就连英美发音的区别,我听上去也远没有英格兰与苏格兰发音的区别大。我至今也没本事听懂苏格兰人讲的英语,比起美语来,那是完全彻底的外国话。

英美区别还不完全是发音区别,写法也有细微差别。美国立国后,觉得英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于是加以改造,试图去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但那改造并不大。实际上,一种活语言不可能被改造为完全符合逻辑的语言。因此,美语也就只改动了一些不够合理的拼法,连one这个最不合理的词都没本事改过来。记不得是哪个名人讲的了,他愿意重赏把one改成拼读合理的写法的人。但重赏之下,竟无勇夫,至今无论老美老英老澳老加,全都在那用冥顽不灵的one。这其实也是惯性使然,若是把one改成won,光从技术上来看一点不难,难在让广大革命群众放弃原来的写法。

我知道的有限改造就这么些:

把构词成分our变成or:

neighbour labour, humour等等,悉数写成or

把词尾的tre写成ter:

centre, theatre等等,一律写成ter。

这么改,拼读倒是方便了,但形容词的变形方式就失去了根据,例如central, theatrical,根本就无法从center, theater变来。

plough改为plow

另一个区别是用词不同,它不是有意改造的结果,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例如电梯,英语是lift,美语是elevator;汽油,英语是petrol,也就是petroleum的简化,而美语是gass,也就是gasoline的简化;垃圾,英语是rubbish,美语是junk或trash;厕所,英语是toilet,而美语是restroom or bathroom;行李,英语是luggage,美语是baggage;地铁英国人称为underground, tube(俚语),而老美则称subway;秋天,英国是autumn,美国是fall,等等。

这些词汇两国人都能懂,但也可能造成误会,例如在英国,subway专指地下过街道,并不指地铁。又如toilet,老美也用,但一般只指那马桶,并不指整个厕所。最令英国人头大的是,在他们心目中,所谓purse,是女性用的很小的包,例如装化妆品、钱一类的小包,其实也就是wallet,只是为女性专用而已。而老美说的purse在英国称为handbag。因此他们听人说purse,想着那不过是女人用的小手袋,不料见到的是handbag时,常会大吃一惊。

最主要的区别,还是说话的风格。在英国人看来,老美毫无幽默感,而英国人开玩笑尤其是自嘲成了习惯,离开了所谓English humour,世上也就没有了英国人。但老美的习惯则是直来直去,不兴开玩笑。因此英国移民到了美国,常因语言习惯不同而觉得十分难受。记得电视上曾采访了一群英国移民(当然是近年的移民,不是两三百年前的移民),那些太太抱怨的就是这一点,说跟老美的家庭主妇们讲闲话,最难受的就是不能开玩笑。若是开了玩笑,对方必然信以为真,圆睁怪眼,诧问道:Oh,really?!让她们一点心思都没有,赶快解释那不过是个笑话,对方还要追问可笑之处在哪儿,解释完了,那笑话就给杀害了。这种事干多了,她们便索然无味,再不开玩笑了,云云。

这当然可能是老英的偏见,美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时时开玩笑倒是真的,但还是有幽默感的。我第一次去美国时,办完旅馆登记手续后,那女士例行公事地跟我说:Have a nice day! 我于是例行公事地答道:Thank you! I'll try。这是我从英国佬那儿学来的,根本也就算不得什么笑话,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听多说多自然也就不觉得可乐了。但那女士可能是首次听到,顿时乐不可支,笑得花枝乱颤,最后跟我说:You don't have to try very hard, do you?我于是一本正经地说: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at. It's not so easy, is it? 那女士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连话都没法答了。我于此得出结论:老美也有幽默感,或许并不比英国人差,只是他们没有开玩笑的习惯罢了,这才会听到很普通的英式插科打诨时笑不可仰。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三险一金-脑筋急转弯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4-5 通过 牛博国际 作者:经济笔记

这是一道入门级的经济学问题:

假设你的税前工资是10万,然后你交了2万块的收入所得税,最后拿到手的税后工资是8万。请问,如果取消收入所得税,你拿到手的工资会是多少?

我知道,不少人会觉得,应该是10万吧。

我真的很想说:恭喜你,猜中了!但是我只能说:对不起,您浪费了一条生命,你可以打电话,可以向现场观众求援,或者使用手中的神奇卡片。

因为,企业不是傻子。从企业的角度,如果没有收入所得税,那花8万块就可以雇到和过去花10万块才能雇到的人,那干嘛还要开10万块的工资?

当然,工资也不是真的就一定会降到8万块,而是会处于8万和10万之间的某处。标准的经济学答案会是:这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如果你的技能越不可替代,如果市场上像你这样的人越少,如果你有更强的谈判筹码,那工资就会越接近于10万。反之,如果满街上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一个像你一样的位置动辄上百人申请,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更接近于8万。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是让你属于更接近于8万的情况,还是更接近于10万的情况。你自己的处境大概自己最了解。我知道的事实是,中国一年有600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这些人都想做10万一年的工作,最后真的能找到的工作能挣一半就不错了。因此,如果真的一定让我拍脑袋猜大多数"白领"的命运,我会更倾向于接近8万的可能性大。

如果不交三险一金,你的收入会改善吗?这笔帐还真难算。一方面是肯定的,医保,贴息的购房贷款和养老金你是没法享受了,另一方面,你还真不一定知道这省下的三险一金有多少会变成你的收入有多少会成为企业的利润。

如果你不想再为三险一金的事情纠结,那就成为一个牛人吧。如果你是一个牛人,找工作大概会是这么开价:所有该买的,该交的你都得给我买,给我交,然后每个月拿到手的不能小于xx0000。

更新:看了几条留言,觉得急转弯真的好难啊。把话说直白一点吧:如果你是一个民工,工头发800块钱一个月给你,刚刚够生活。现在政府说,不行,你不仅要给民工发工资,还得给民工买三险一金,你出大头,民工出小头。企业能怎么办?只能买啊。然后现在政府宣布,三险一金不用交了,你觉得企业会把那三险一金发给民工吗?如果会,我只能说,你真的碰到了一个很好的企业,或者你是一个很牛的民工(参见上文关于牛人的那一段) 

 

三险一金未必有利于就业,特别是给定三险一金的缴费率这么高。但对于有工作的人而言,对广大没有谈判筹码的不是牛人的打工仔们,三险一金不是必然就是你收入的一部分的,特别是企业缴的那部分。我想当怀疑,如果三险一金取消,给定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最后看到的会是自己的收入没有变化,三险一金提供的福利完全消失,然后企业凭空多出一笔利润。你可以根本反对这种政府收钱做社保的做法,这是一个完全不同范畴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假设政府如果不收钱做社保,你个人的收入还有福利水平就会上升。中国过去没有三险一金,或者没有认真执行三险一金,你看到自己的工资单上多出40%的钱吗?现在三险一金普遍了,你把三险一金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但这部分收入,在我看来,是因为规定了三险一金才存在的。三险一金一取消,这部分收入中的大部分都会消失,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实在竞争太激烈了。

 

是的,如果你现在去跟你的雇主谈,把三险一金用现金发给我吧,如果企业能够合法的这么做,那企业也许会愿意这么做,毕竟这对企业没有什么影响,但这是因为三险一金存在。只是,要是整个社会都没有三险一金了,你试试看你去跟企业谈,把三险一金发给我吧。我估计你得到的回答会是:什么三险一金,你想凭空多拿40%的工资,你脑子进水了吧?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再来一杯咖啡就上路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4-5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作者:显示器 | 评论(5) | 标签:所见所闻

一周流水杂谈

★后花园里的青春

Michael Schmidt,美国人,时尚摄影师,擅长拍摄配图摄影和时尚摄影。现居住于美国的洛杉矶市。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浪漫的气息,以及对光和色彩的独到运用。

——显示器

★还是舆论监督有价值

已于今年元旦前遭枪决的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锦春,在狱中接受反腐学者王明高访问时,对如何加强监督纪委和纪委书记的问题,他回答:"还是舆论监督,很有价值,也很有作用。其他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威慑作用。"

——程益中

★问题真的严重了?切尔诺贝利好像没有污染地下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报告。 4月1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下方15米地下水中检测出每立方厘米430贝可(法定上限浓度10000倍)的放射性碘-131。日本当局表示,将加强辐射水平的监测。世卫组织报告称,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证实在地下水中检测到辐射物。

——李海鹏

★愚人节不适合中国

真话多的国家弄个愚人节说说假话恶搞一下挺开心。没有诚信、假话多的国家应该将 4月1日设为真话节,在这天所有人必须说真话。包括媒体。如果真的将4月1日定为真话节,估计全年所有商业合同、招聘、刑侦录口供、加入党派宣誓、购物等等都会安排在4月1日进行。

——郑渊洁

★别了,上校

联军开始轰炸政府军的时候,我把MSN签名改为"别了,上校",并和同事相约去肯德基吃了顿上校烤翅(后来发现没这款食品)。但我随即在发现,告别仪式举行得有点早了,这位号称"几十年前就把权力还给了人民"卡上校、敢用直升机扫射示威民众的屠夫,坚挺程度超过了全世界的想象。两周过去了,在幻影战机护航下,呼朋唤友开着皮卡作战的起义军要求和谈,竟然被卡扎菲拒绝了,这是什么情况啊!老卡成了与自由世界作战的"卡坚强"。

尽管起义者正乱成一地鸡毛,但这不是卡扎菲流连忘返的借口。别了上校,再顽强的拒绝,都不过是经过慢镜头处理的挥手之间。不急,毕竟你统治了四十年,漫长的婚约配,得上一场漫长的告别。

——潘采夫

★真相更打动人

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讲述的是前苏联"联盟1"号飞船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船突发故障无法正常降落,即将坠毁前临危不乱,有条不紊的安排工作以及身后事的故事。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球人》披露,当年美国情报机构监听到遭遇厄运的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的临终遗言。他在乘坐"联盟1"号返回地球时,由于降落伞出现故障,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此时美国情报机构的人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绝望的尖叫,诅咒那些让他乘坐这艘飞船的人。

在悲剧即将发生前,科马洛夫的妻子瓦伦蒂娜被带进控制中心同丈夫最后道别。

——刘鹏

★世俗不是庸俗

小说就是要世俗,人间烟火,温暖人心。不世俗,那是什么小说?《金瓶梅》世俗,《红楼梦》世俗,巴尔扎克、福克纳、辛格无不世俗。世俗不是庸俗。正是庸俗之人的避俗才生产平庸、可怕之作。

——韩东

★烂出全新水平

"7点起床,准备下楼,拿碗,喝粥……昨天是星期四,今天是星期五,明天是星期六,后天就是星期日。"

这是美国歌曲《星期五》的歌词,因内容极其无聊遭猛烈抨击,《时代周刊》形容这首歌"烂出全新水平";雅虎网站怀疑这是"史上最烂的歌";《滚石》杂志痛批这首歌"制作水平低劣……歌词愚蠢无比"。但此歌却因祸得福,在互联网上一举蹿红。

——显示器

★断了文艺的种

伪文青们学会了伤感,沉湎,忧郁,寂寞,学会了LOMO,单反,拍立得,学会了搭讪,调情,一夜寻欢和性爱技巧,学会了在摇滚演出的现场尖叫,晕眩,碰撞,泪流满面,却没有学会对于强权,极权,精神压迫的质疑和反抗。这是被阉割掉的部分,虽不足以致命,却断了文艺的种。

——苏袖

★我爱文艺青年

一个城市是否足够可爱足够好玩,往往取决于两个指标:她拥有多少我见犹怜的美女,以及,她拥有多少异想天开的文艺青年。美女决定城市的可爱度,文艺青年决定城市的好玩度。

比如北京总体上是个令人难过的城市,空气和交通都很恶劣,生活相当不便利,是一代又一代文艺青年扎堆在这里,他们纠集起一场又一场浩荡的大酒,为灰色的帝都多了好些生动的姿色。上海的文艺青年在苏州河畔在那些古典的厂房,复兴着魔都昔日的荣光。而广州的文艺青年,凭着单纯的冲动与理想,就办出了中国最好的报纸。

——龚晓跃

★国王的演说

年轻的时候,听到爱德华八世的故事,不爱江山爱美人,真是觉得酷毙,电影《国王的演说》的第一道工序,却是颠覆这个神话。爱德华八世是一个负不起国王责任的花花公子,辛普森夫人是一个长相古怪的美国女人,尤其最后,广播里传来乔治六世几乎完美的圣诞演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被深深感动,但是温莎公爵夫妇的银幕表达,几乎就是狗男女,且几乎是有点战败纳粹嘴脸的狗男女。因此,虽然电影的主体是关于自卑的乔治六世如何克服严重的口吃的故事,我还是认为,这个电影引起世界范围的热爱,包括一夜拿走四个奥斯卡小金人,恰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温莎公爵的故事。

——毛尖

★再来一杯咖啡就上路

美国歌坛巨匠鲍勃·迪伦来华行程终于敲定。4月6日,北京工人体育馆;4月8日,上海大舞台。

鲍勃·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如尼尔杨、大卫波维、娄里得、布鲁斯斯普林斯丁、约翰列农等,并被时代杂志选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在近50年的音乐生涯里,他创作了500多首歌曲,出了40多张专辑,他的《像一块滚石》曾经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的第一名。迪伦赋予他那个时代某种自由的理念,所创作的歌曲至今仍影响着我们。鲍勃迪伦的歌曲既是流行音乐又是哲学,既标新立异又寻根究底。《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中的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再来一杯咖啡就上路》

鲍勃·迪伦

你的呼吸是甜的,你的眼睛像空中的宝石

你的脊背挺秀,你躺下时枕上的秀发顺滑

但我感觉不到,没有感激或爱

你不忠于我,只忠于天上的星星

再来一杯咖啡就上路,

再来一杯咖啡,我就去下面的山谷

你爸爸是个逃犯,他教你如何抉择和挑选,如何扔掉刀片

他监视着他的王国,没有陌生人攻得进来

再来一盘吃的,他的声音在颤抖

你姐姐是个先知,就像你妈妈和你

你从未学会过读和写,你的架子上没有书

你的快乐无边,你的声音就像云雀

你的心像大海,神秘,暗黑

再来一杯咖啡就上路,

再来一杯咖啡,我就去下面的山谷

(叶三译)

——显示器

显示器的最新更新:
  • 直到青苔长到我们唇上 / 2011-03-28 13:47 / 评论数(10)
  • 而无法因一个诗意的渴望而迷情 / 2011-03-21 12:44 / 评论数(18)
  • 只因我们是人类 / 2011-03-14 11:24 / 评论数(13)
  • 在影子中达到顶峰 / 2011-03-07 11:19 / 评论数(9)
  • 还有我用于同情你的心碎 / 2011-02-28 21:19 / 评论数(3)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