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被撕裂了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2-20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所见所闻

记不清几年没回福建老家过春节了。这趟带妻儿坐动车回乡,初二那天全家聚在一起,算起来有20人。从我外出那年算起,像这样的家族聚会还真是头一遭。

这十年来,家里变化挺大。最大的外甥女嫁人了,最小的外甥女还在读小学,而我的儿子才在上幼儿园。另外还有两个外甥女大学毕业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其他一个外甥还在读大学,另一外甥女在读初中。至于三个姐姐和姐夫们,倒是没啥变化,只不过以前农忙时还要下田干活,如今即便想下田干活都没地方去。

这趟回家,听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拆迁。走亲访友,时不时也谈到这个问题。这给了我另外一个视角,重新打量这片生养我的土地。

当初离开家乡的时候,村里还有不少田地,就是村子后山一大片山地刚被附近的大学征用,准备建设新校区。征用后,原来与大学比邻的村子,变成大半被大学围墙所包围的"城中村"。大学的后门开在原来是一片龙眼树林的地方——小时候我还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沿着大门两侧建起了学生街。平时,学生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学生街是村里兴建的,靠近学生街的村民楼房也纷纷改建成店面,出租给做生意的,还有的楼房出租给学生住。路边电线杆上张贴着各种招租广告,包括出租日租房,这以前都没有见过。

靠近学生街的村委会(现在叫居委会)对面,原先是一排石头小平房,最早是村委会所在地,后来改成村里的幼儿园、小卖部、卫生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是村里公共生活的场所。我还记得小卖部老板和卫生所医生(他们信仰不同的基督教派别)经常在那开玩笑、拌嘴,我的第一本《圣经》从小卖部老板那里获得。不过这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现在这排平房已经拆除,剩下一片空地,听说是要建新的商贸大楼。还没动工前,村民在空地上种起了蔬菜。那里原来还有口水井,是附近村民打水、洗衣服的地方,如今也已经被填埋掉了。

村子靠近省道边的房子,前两年已经拆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动土兴工。另一边原来是工业大楼,现在改成了大酒店,我参加的初中同学聚会就是在这家附近最大的酒店里举行的。另一个方向,原来是农田的地方,如今已经规划成新村,许多村民都把房子建在这里,但估计这片刚规划几年的新村也得被拆迁。听村里人说,最终整个村庄都将被拆迁,村民将被迁移进拆迁安置楼,这也许就是外面人们所说的"被上楼"。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有人援引马克思这句话来描绘现代化的景象。时间会改变一切,现代化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现代化对农村的蚕食,其实早就开始了。十几年前国道扩建,上初中时的柏油马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两旁的树林都被砍光,稻田被填埋。坐在家中尚未加盖楼层的二楼顶上,原本望过去是一览无遗的稻田,转眼却变成了工业楼、住宅楼。小时候到山上钻石洞,到小峡谷烤地瓜的后山,如今变成了大学生宿舍。然后是,原本可以在稻田里抓螃蟹的"海堤"(六七十年代围海形成的一大片良田),变成了高速公路和体育场、工业区。就连靠近"海堤"的中学也变了模样,和初恋女友约会的小斜坡,刻上了字的木麻黄树,也早已杳无踪迹。

乡亲们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命运的到来,只有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加入这一场游戏。这次回乡,看到一些村民纷纷在搭盖楼房,大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因为随着拆迁时间的逼近,任何新建楼房都不被批准。就连这种搭盖也属于违章行为,所以有些村民采取在晚上灌浆的方式,躲避来自政府部门的巡查。据称,当地组织了一支数十人的巡逻大军,每天到各村庄里拆违,碰到谁家偷偷搭盖,就拿锤子砸掉。这边盖,那边拆,场面煞为热闹。可这何尝不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灰尘密布的战争。

从村子上空往下看,或许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仅有上千户籍人口的小村子,正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力量的吞噬。村民们几乎是在一种等待被拆迁的心境中度日,未来渺不可知,可又是如此确定。位于城郊结合部,紧靠高速公路出入口和国道的这个村子,根本没有幸免于拆迁大潮以外的任何可能。

这一切并不光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实际上,一切都在不可逆转地发生变化。一切坚固的或者不那么坚固的东西,都被这一时代变局撕裂了。

改革后,位于沿海地区的这个小村庄,大人们平时到附近务工、做小生意,年轻人到周边工厂了上班,农忙时回家收割庄稼。眼下,老人们大多无事可做,有的老人晚上便去学生街捡罐子。有些赚到钱的人到市区买房子,还有的人依然延续着辛苦的打工生涯。但是更年轻的人,却不愿意到那种没日没夜加班的工厂了干活了。比如我那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外甥女,怎么说也要找一家有双休日的公司上班,虽然工资并不高。每个人都努力地试图在新时代里找到立身之处,但有些人却已被这趟现代化列车所抛弃。只有村口那棵榕树,依旧郁郁葱葱,天天站在那里,望着村民们进进出出……

给父亲打电话,有时他会不经意地提起村里哪个人去世了。一代人正在老去,新一代人正在成长。村子还是这个村子,但她留给每个人的记忆大抵都不一样。譬如刚过三周岁的儿子,倘若多年后他再次站在老家的路口,我也不知道迎接他的会是什么样一副景象。这个地方埋藏着我曾经的一段记忆,可对他来讲,却是一个陌生的异乡。

2011年2月17日

《东方早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调离岗位"不足以保护公民举报权 / 2011-02-20 13:02 / 评论数(3)
  • 一枚公章引发的惊天大案 / 2011-02-19 14:18 / 评论数(10)
  • 孙权墓之争与这个时代的病 / 2011-02-17 13:39 / 评论数(2)
  • 对"微博打拐"的一些看法 / 2011-02-11 14:45 / 评论数(3)
  • "西单女孩"上春晚为何遭质疑 / 2011-02-11 11:12 / 评论数(1)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让你年轻的心,尤如暮年般的沧桑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2-20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作者:显示器 | 评论(6) | 标签:所见所闻

    一周流水杂谈

    ★永不重复的女孩(右图)

    Vanessa Winship,英国摄影师。近十年来,她在巴尔干和土耳其工作。1998年和2008年,她分别获得了两次世界新闻摄影一等奖。自2005年来,她一直供职于巴黎的Agence VU。

    ——显示器

    ★两个致敬

    向瑞士致敬。 瑞士银行宣布冻结穆巴拉克的所有财产,这让其他独裁者们胆寒。不要以为你们把巨额资产转移多国外了,就可以在大厦倾覆后逃出去享用。瑞士并不总是贪官的帮凶。

    也向穆巴拉克这个专制头子表示致敬些许敬意。无论他做过多少坏事,至少他在最近这件事情上,做对了。他害怕了,是害怕暴行上史书,还是害怕落得齐奥赛斯库的下场?总之他最后的表现,说明他即便不是良知未泯,至少是有所敬畏。

    ——王晓阳

    ★外星人罗纳尔多宣布退役

    在发布会上,他含着眼泪向全世界的球迷告别,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离愁别绪。

    有个球员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上帝的下面是马拉多纳,罗纳尔多再往下一点,往下要很远才是其他球员。这是对罗纳尔多的准确定位。作为世界杯历史上的最佳射手,巴西国家队还欠肥罗一个告别仪式,罗纳尔多自己也说,想最后入选一回国家队。

    ——潘采夫

    ★镉米来了

    2月14日出版的《新世纪》周刊专题报道了《镉米杀机》,所谓"镉米",是指镉含量超标的大米。据悉,内地市场约10%大米镉含量超标。镉污染主要来自被排入河道的含镉废水,被污染的河水再次灌溉农田,导致镉元素进入土壤,进而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显示器

    ★我想我们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去祝福人们新年好的

    我不能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我确信这不是一个好的时代。生计与生意已经挂钩,信任与信息正在背离,你进退失据,你不知所措,当你试图抛弃一切的时候,你往往被一切抛弃,未来完全不可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在此时此刻把一个痴心妄想的好字送给我们见到的人。我们只能祝福你放轻松,即使你迷茫,即使你痛苦,即使你不相信,即使你还没长工资,你仍然拥有哪怕一点点弥足珍贵的快乐。你能找到快乐,你快乐得起来,你才有力量去改变。

    ——龚晓跃

    ★希望造假茅台的产业,能更红火一点

    茅台,一个曾经多么美好的名字,如今身兼宫女、婢女、摇钱树和润权贵富豪肠胃的招牌水,你使我的内心充满了忧伤。但我知道,所有曾经看似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成为无道德社会的下水。

    听说一瓶六十年前的茅台,在市场上可以拍卖到百万了。希望造假茅台的产业,能更红火一点。

    ——兔子老愚

    ★带有轻微痛楚的图案

    李娜纹身,故有人问。我说,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倒退几十年我一定纹身,把恋人生日,父亲忌日都刺进皮肤。这种带有轻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我的一生。现代纹身已非黑道人物的专利品,与宗教信仰也无太多关联。纹身包罗万象且极其个性。其解脱性,激励性,纪念性是语言文字或训诫达不到的。

    "带有轻微痛楚的图案",纹身被诠释得这样美好,相信李娜的纹身,会载着她的青春记忆,有些许甜蜜,也有轻微的痛楚。

    ——章诒和

    ★因为平庸和禁忌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舒坦

    我们的肉身就处于这么一个世纪:大多数人对天才,对大才都是恐惧的。因为平庸和禁忌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舒坦,冒犯和大胆使他们恐惧和难堪。而正是这种恐惧和难堪,才使人类有望从天才那里获得自我提升的唯一机会和通道。

    ——邱华栋

    ★国际共运史上,苏联大清洗最恐怖

    据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披露: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有140万人被处死。其中苏共17大选出的中秧委员71人,有51人被处死;6位元帅,4位被处死;195位师长,110位被处死;列宁遗嘱提到的六位核心领导人,除斯大林自己外,其他五人全部被处死。

    ——潇晨

    ★天道好还

    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由剑得到的东西亦将因剑而失去。中国历史上凡靠暴力夺取了政权的王朝无一例外都在暴力声中被推翻。开场的锣鼓变成了送葬的钟声。中国话叫"天道好还"。

    ——狄马

    ★让你年轻的心,尤如暮年般的沧桑

    说出这话时,我好心疼,真的好心疼你,尤如心疼自己那般。

    电台里,我熟悉的DJ愚点说,故事从来没有被遗忘,只是你错过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错过,即是永远了。对于大多数的人生来说,爱情真的是奢侈品。

    平凡若你我,又怎敢奢侈天天拥有?

    ——赵波

    ★好诗也不能

    波兰诗人克里尼基的这三行诗句,并没有阻碍他继续以其诗句来介入社会和政治。问题本身却依然存在:诗是否具有影响力?同这一问题相关的是,在追求"介入文学"的人看来,那些来自象牙塔的、宣称不直接对政治表态的封闭的诗,是否就是所谓非政治的诗。萨特至少认为,马拉美的诗要比所有那些气势不凡的政治小册子更具爆破力。

    《三行》

    克里尼基

    拙劣的诗

    改变不了 暴君。

    可惜,好诗也不能。

    ——显示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a03c501017ept.html

    显示器的最新更新:
  • 冬天,不会比今天更加黑暗 / 2011-02-14 12:10 / 评论数(12)
  • 你的长裙絮语,像一朵雪花莲 / 2011-02-02 10:55 / 评论数(14)
  • 整个辽阔的世界一倾而下 / 2011-01-24 12:16 / 评论数(7)
  • 一次为了墙薄,一次为了时间之声 / 2011-01-17 23:04 / 评论数(11)
  • 好火费炭好菜费饭好宅费烂 / 2011-01-10 11:32 / 评论数(6)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梁文道:文革中三岁男孩为何被打成反革命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凤凰卫视2月17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要了解今天的中国,我们常常必须回顾过去,但是你如果真的回顾过去,比如说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到现在的60年里面,你会发觉我们面对的是一团很复杂很烦琐的一堆东西。而且这60年实在太大太大,那你怎么去掌握它,怎么样在这乱成一团的麻线里面为它理出一个头绪呢?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样去用一些词语为标准,或者为一个线索去能够找到理解今天的中国或者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入门的口径、一个方法。后来我发现,原来很多人都跟我的想法很相似,大家都是从词汇下手去想办法理解中国。但是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的手法来处理这些词汇。

    比如说我今天跟明天就要给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本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作者就是有名的小说家余华。余华过去给我们的印象,他会写一些散文,他也谈过音乐。当然他的小说最为出色,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他对社会乃至于政治问题提出一个态度非常鲜明、甚至有时候非常尖锐的很正面的一个看法。但是我很意外地发现,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余华非常清晰地站出来告诉大家,他对今天中国的看法。然后他用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就是选了十个词汇,用这十个词汇来表达来整理他对60年来中国的一些演变的一些了解跟认知。

    比如说这里面他提到了一个词汇叫"人民",那么他对"人民"这个词汇的解释其实也很能够看出来,就是我们左右的这些了解的中国的词汇,它们本身好像有点不牢靠,你没办法把它抓下来放在手中,贴在地面上的这样一种特性。例如他这么样讲,他说"我在写下这个词汇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错了,或者说写的不像是人民,我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睁开眼睛后觉得它有点像了,我再次闭上眼睛,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终于确定自己没有写错。这个词汇就是这样,让我有时候陌生有时候熟悉。我不知道在今天的汉语里还有哪个词汇像人民这样处境奇怪,它无处不在,同时又被人视而不见。"为什么无处不在,我们法院是"人民法院",检察是"人民检察","人民"这个词到处都出现,但是这个"人民"这个词很多时候像虚词一样。他用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像现在讲一些人搞空壳公司借壳上市一样,谁都可以借着"人民"这个词,借它这个壳来上市搞点什么。

    但是除了像"人民"这样的一个字眼到处都用,然后用到一个我们都不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词之外,还有一些词也是过去中国人很习惯用但是现在迅速贬值的词,他讲的是"领袖"。为什么他说领袖这个词贬值得厉害呢?比如说他讲今天中国各个领域都有领袖层出不穷,什么青年领袖、少年领袖、未来领袖、创新领袖,地产领袖、IT领袖、传媒领袖、商界领袖和企业领袖,让他吓一跳。为什么呢?因为他说他记得他年轻的时候,小时候文革的年代,领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一个人能用,那是谁,当然就是毛主席。余华就提到,"我的妻子告诉我,她过去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个工会主席,姓毛,小镇群众也叫他毛主席,他就很自然而然的答应了,文革之后他就被打倒,罪行就是让世界上出现了两个毛主席。他解释,他说是人家叫我毛主席,但是打倒他的革命群众就说,你可以不答应。"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些我觉得更有趣的小例子,比如说这里面就提到余华自己,他说他小时候,小学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因为把毛泽东的肖像折叠了,让毛泽东脸上出现了一个十字架般的影子。她因此被打倒,我们都叫她小反革命分子,她在全校的批判大会上痛苦流涕,口齿不清地交待自己的反革命罪行。后来在这个批判大会之后呢,一年级的学生被老师召集到一起,要求这些一年级的小孩子揭发其他隐藏在同学中的小反革命分子。结果除了刚才那个小女孩又有一个人被揭发了,那么这个被揭发的孩子,他三岁,揭发他的是他家邻居的男孩。那么这个三岁的小孩,怎么又是个小反革命分子呢?就是因为有一天在黄昏的时候,他看着这个太阳真是夕阳西下无限好的时候,他很感慨的,三岁小男孩说一句"太阳掉下去了"。这个太阳当然就只有毛主席才是太阳对不对,你如果说太阳掉下去了,你的心,你用心是多恶毒呀!于是这个三岁小男孩也被打倒了,是个小反革命分子。

    那么,余华我们知道他是很喜欢写文革期间的一些经历跟故事,跟平常别人讲话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比较密集地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他怎么描述他在文革之中的经历跟他后来阅读写作成为一个作家的关系。这个我觉得很有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形容那个年代,大家无书可读,然后遇到书是多么的饥饿,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但是我觉得余华在这里面就提到,无书可读的状态怎么样帮助他成为作家。

    所以现在说我们不是有很多手抄本,或者叫灰皮书,传来传去那些书,传来传去的很多外国名著小说不是很多都掉页了,没了结局对不对?那么于是当时一些渴望读书的人拿到一本书,好不容易能够有书看了,结果结局没有了怎么办?余华在这里面就说了,他说他开始自己去设想故事的结局,就像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更妙的是他后面讲到他写作,他一开始写作的其中一个契机就是,除了刚才讲这个虚构故事,就是写大字报。而当年的大字报他特别强调到了文革后期,捉奸的热情空前高涨,差不多期待了文革早期的革命热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把自己偷情的欲望转化成捉奸的激情,然后大伙像他这些写大字报呢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写人家怎么偷情,怎么去捉奸的大字报里面得到了莫大的快感。

    来源:凤凰网

    链接: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1_02/18/4738580_0.shtml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39139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