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柴静: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1

 

  我一进采访地点,一愣,怎么密密麻麻都是人。


  有一位女士上来握手,说,咱们几年前见过。


  2009年,海淀区城管大队副队长李志强被小贩崔英杰刺死,我当时在《新闻调查》,想采访这个题目,曾去与北京城管局座谈过,见过她,市局宣传处的。


  "你看我等会采访坐在哪儿合适?"她的另一个女同事对我说。


  "您……是?"


  "我帮他把握这本书的分寸,他需要我"


  我说:"这个,一般最好别在被采访人的视线范围内……"


  姑娘很麻利,转头对宋志刚说"我就坐在你对面,你能看到我,不要紧张"


  刚落座,一个瘦高个儿上来了,满头满脸地用手给小宋擦着汗,把脸都熨平了。一边说"这是个没六儿的,不靠谱,别人都是根红苗正的,就他不让领导省心。"


  这是宋志刚的大队指导员。


  这么个阵势,我确实有点感觉象回到新闻调查。


  宋志刚穿着特意给他穿上的崭新城管制服坐在镜头前,炯炯目光齐射,采访一开始,他的身体和话语都象制服一样笔挺,到一个多小时后,才放松下来,节目一开头那些黑色幽默的部分,都是最后半小时里谈的。


  结束后我说,你一开始怎么那么紧张。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看你以前采访的都是坏人"。


  2


  宋志刚说,他没工作前,用两个字形容足够了,"愤青"。在天涯上看别人骂什么就跟着骂,也骂城管,在河南,一边吃着小吃摊,一边就被卷走了,回来在网上骂。


  毕业的时候顾不得了,和大多数就业困难的学生一样"能当上公务员,扫厕所都干,后来连扫厕所都没轮上,就当了城管"


  去考试的时候,他在百度上搜城管考试指南,前几页出来的全是嘲弄的题"1遇到小贩如何处理a一脚踹去b掀锅……"


  当上城管之后的事,节目里都说了。先是不愿意干,后来就是冷着心按规矩办,再后来大吼一声,半条街能听见,再后来……前女友跟他分手,两个吵起来,对方在大街上喊"城管打人啦……"


  有次抄摊,他被大学生骂,手指他脸上说连流氓都不如,他急了,脸红脖子粗,也嚷了粗口"你丫滚蛋",幸好被直接拎着脖领子上了车,回来被指导员唠叨,不然很可能会打起来。


  我问"这样你心里能平稳吗?"


  "就更不平稳了,这不更印证了人家对城管蛮横的看法么"


  他想辞职也是因为这件事,因为这个职业"没有成就感"。我说很多人觉得职业不就是谋生么,他给我回忆一件事,当年他从警校毕业前,当实习警察的时候,在西客站执勤,小姑娘敲玻璃"警察叔叔……",他从车里一跃而起,"没事,有我呢",去了大厅,多少排队买不着票的群众一起鼓掌"人民的好警察来了"。谁都不敢当众指认黄牛党,他就队伍中一个一个反方向拍着肩膀"这个?……这个?",群众点头示意,他在大家爱慕的眼神中拎走那人。


  "那感觉"他眼睛微微向黑暗斜上方望去,出了一小会儿神。


  3


  片子里的小姐弟是无意碰到的,本意是找海淀区卖鸡蛋罐饼的小摊贩,他们多租住在六道口的城乡结合部,想采访她父母,但去的时候去参加小学家长会了,两个娃娃一点不认生,尤其小弟弟,两只小门牙刚掉,一笑一边一只酒窝。


  闲聊,我问姐姐喜欢北京吗?她说有喜欢,有不喜欢。


  我说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她说喜欢建筑,不喜欢城管。


  我有点意外,虽然我们节目是采访城管事,但还不至于能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看法。她没见过城管,也不知道城管是干什么的。


  只说"他们抄我爸爸车的时候……"


  她哭了。


  我当时坐在她侧面,这眼泪没法擦,也不打算试图让她别哭-----没体会过这样处境的人,就别劝别人别怎么样。我只是在镜头拍不到的位置,慢慢拍拍她羽绒服的后背。


  弟弟往斜上方害怕又发愁地看着姐姐,又看着我,很生气的样子,他觉得是这个陌生人不知干了什么把他姐姐弄哭了。


  但最让人难受的,是我临走的时候,他们在一个被拆的废墟上玩,从瓷砖上爬上去,又痛快地出溜下来。这个村要拆迁了,他们家很快会没有地方住,只能再找便宜的出租屋了。他俩还小,不知道这些。


  我招手:"哎,我走啦"


  他俩一齐站在废墟上,小姐姐笑嘻嘻地挥手"阿姨再见"


  小弟弟也跟着,亮着小牙床,声音更大些"阿--姨---再--见"


  4


  宋志刚说他原来是愤青的意思是"急着下判断,总有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这几年他学会的是"不偏激地对待人和事",书里有一句话,叫"我现在觉得,往往没有简单的是非,只有各自冲突的需要和矛盾"


  就拿片子里大爷来说,眼睛残疾,在京治病,一个月的房租,就靠卖这点爆米花,看不见这些,就没有人的感受了。


  片子里两个娃娃的父母卖鸡蛋灌饼,养家不容易,但摊位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能看见,水,蛋,手,工具是什么样子,看看片子也能知道。


  这些需要管理,但残疾人就业,这不是城管能管的事,娃娃父母和大爷都想要个规范的摊位,这也不是城管能定的。城管只能堵,没有疏,象小宋说"暴力执法简直是必然的"。


  谁对?谁错?看的事实稍多一点,迟疑一下,就不会那么快地赞美和谴责,一开始总是好人坏人,后来是好事坏事,最后发现只是生活矛盾密布。


  用不着去寻找激烈的冲突,在陈述中自会看到矛盾的结点,能说清楚,制订规则的人,想解决冲突的人,就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基础。


  中国的城市化才开始,未来还有几亿人要进城,进了城都需要管理,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建立规则慢慢成熟的过程。留言里有读者说,"你们总说要慢慢来,可为什么不能快一点?",大家可以看看我们下周的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快不了,也快不得。


  慢一点,一步一步踩实了,不会绕弯路,反而快。


  走在路上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宋在书里说过一个例子:"最后一个翻墙逃往西德被东德士兵击毙的人,死时离柏林墙倒塌只有几个月,射击的卫兵被判刑,律师力争,说士兵只是遵守了当时的命令看守柏林墙。法官说,在律法中,你的确是看守的人,但在人性选择中,你却可以选择不射击他的致命要害。卫兵没这么做,所以他被判刑了。"


  宋志刚说"我没办法改变很多事,只能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做得更好一点儿,这是我的人性选择"。


  制度由人选择,有了人性的驱策,改变自会发生。


  以前我做新闻调查时,觉得这种想法是和稀泥,妥协是最没意思的事,凡事着急,恨不得一夜之间建成新世界。现在觉得,一刀砍去,乱麻更乱。要有这个耐心,找到线头,慢慢抽解。


  这个前提是让各方说话,别停留在概念和成见上,这是人届成年后的人生经验,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在这个片子结尾,让我写段评论,我说"一个社会,事件的哪一方都有说话的机会,都说对方能听懂的话,也都有诚意去听对方的话,把意见和矛盾一一陈述,也许在说清楚事实的时候,事情的化解之道也就随之呈现。"

视频链接:http://news.cntv.cn/china/20111218/120036.shtml

来源:柴静博客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1y9.html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55274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喷嚏图卦】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二十四节气 呼吸不能说作品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12-19 通过 我烧网-热文 作者:苏打苏塔

来自一位叫做"呼吸不能说"的旅行者的摄影作品,关于二十四节气。令人呼吸静止的作品,照片已经不单单以美丽能形容。

二十四节气 呼吸不能说作品

二十四节气 呼吸不能说作品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江泽民频繁现身有深意

 
 

无情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1-11-10 通过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作者:孔颉

中国人说"小别胜新婚",隔阵子不见,一上来的快感就会比新人还爽。江爷爷自从建党90周年大会上爽约,让大家有了各种揣测与担心,之后任凭大家念叨得死去活来,他一直没有回到群众身边。但他忽然就在辛亥百年纪念会上出现了,而且激起了无数中外朋友的高度兴奋,风头之大甚至远超现任领导胡锦涛等人。这之后,江爷爷的每次现身,哪怕只是他的影子或者文字现身,都能引起一阵旋风,风起处,据说每次多维都能力拔头筹,很不简单。

辛亥百年会后不久,一段江泽民09年到他老东家视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这不是个一般的视频。江泽民在老东家领导座谈时,总结了自己在中国最高权力任上所做的大事,包括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和确立市场经济体系这"三件大事",以及禁止军队经商和98抗洪等等。此外江还谈到自己怎么在89后准备好退休又被选到北京做总书记的经历。

视频中江的直露、激动,对我们理解中共高层性格秉性的帮助作用可能稍逊于他对香港记者发飙的那段视频,但对于了解领导人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对江在位期间的政治价值,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之后不久,江的身影又接连出现。11月8日,《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和展望》一书首发,这是江泽民倡导编写,并为其作序题名的书。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路甬祥、曾培炎等中共多位大佬出席,还在《新闻联播》第2条位置报道,可见这是高层内部有意宣传。

8日当天还是北京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日,当天的新闻中,可以看到"江泽民托人投票"一条。虽然几大常委投票也在大肆宣传,但江一个退位多年而且不能到场的老人投票,也不忘记宣传,这不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中国人独有的政治敏感性告诉我们,中共是在有意想要向大家透露点什么东西。

老人政治是中国政坛里一道独特风景,退休老人们的事,从来都不只是老人们自己的事。江泽民这位前任大哥,就更不用说了。在江去世传言满天飞的那段时间,除了对于大人物本能的好奇外,最大的心理因素大概就是担心江的去世对中共明年换届的影响了。

江退休后,一直在中共最高层还保持有相当影响力。江湖人士普遍认为,江继承了邓隔代指定接班人的妙招,将习确立为十八大后的中共掌门人。在现任中共九大常委中,除胡温二人和李克强外,都是江的亲信。在其他高层权势人物中,也多有江派人马。虽然这些人现在已不一定天天向江早请示晚汇报,但江的存在就像一面旗帜,毫无疑问,是维系这派人马的重要组织和思想保证。

还有人认为十八大前夕,中南海的权力斗争是一种已趋白热化,而因为江的病重,原来的接班和干部更替安排受到了挑战。这里有许多高妙的传说,比如薄熙来想以"唱红打黑"升任政治局常委,被"胡温"指为复辟"文革"而遭打压;比如张德江因温州动车事件处理不善前途堪忧;再比如俞正声被抓住上海频发事故的把柄,十八大上仕途也受影响;还有贾庆林,贺国强和习近平等,因赖昌星的回归而胆战心惊,中共内部斗争形势和各派筹码出现失衡……等等,各种传说纷繁复杂,是真是假且先不论,但在这样的江湖舆论氛围中,江的消息会引起各门各派以及大众的一些反应和骚动,是自然的事。

因此,江泽民在近期接连现身,以及中共乐此不疲的宣传,可能是在向外界发出信息:江现在仍然发挥着影响力,中国政局仍然稳如泰山,十八大按部就班,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吧。

而事实看来,江的现身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军心作用。就在江现身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中组部也专门召开部署十八大工作的会议。这可以看作一个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的人事安排,据说是由习近平总负责的,习坚持要削减党政官员代表,增加工农和生产一线代表数量,于是当局就很"大方"的做了调整,为后者增加了2%的名额。这2%也许是个很微不足道的数字,相对于共产党的根基十几亿工农阶层来说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且慢,这最起码说明了一点,就是习的储君地位丝毫未动!由此看来,正如多维那个牛泪所言,十八大的确可能大局已定,没事的人歇着吧。这,也许就是江频频现身所要表达的吧。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